《五公經》預言:紫微聖人姓陳。
在百度貼吧的“五公經吧” 看到 一段文字 ,說:紫微聖人姓陳。
https://tieba.baidu.com/p/5667566308
《五公經》的預言
此書是一位清康熙年間的隱世預言高人假借五大菩薩之口,對未來末劫進行預言。中國的大多數預言是對歷朝歷代的預言,而唯有《五公經》是專門講述世界未劫的。此部預言在民間影響甚大,在清朝和民國時很多祠堂都會備一本(所以網上現在還有很多拍賣的舊本)。
先看此書序言:
此書出在清朝年間,先皇康熙在癸卯年八月十五日子時做夢,夢見有一僧人名叫瞿悉達,神魂游於娑婆世界,將一本經交給他。康熙閱讀此經後大悟,即將帝位傳給雍正。他帶著首臣汪世清齊往天臺山修行。特留下此經救度末劫。
對紫微聖人的預言是其重點。此經多次對聖人名字進行暗示。五公經對聖人名字的預言有多個版本,但都是真的,因為文中已說明,五公經是五個菩薩都說了,每人所講的版本有不同很正常。五個菩薩所吟誦的預言詩混在一起,看起來不盡相同。對比看看就知道了,內容大同小異,但小異處意思也是相近的。 這些不同的說法正好可以相互驗證,完善預言的所指。其實,當時讓五個菩薩都各說一個版本,預言家就是為了豐富預言暗示,使預言指向更加明確,不再讓人如墜雲裡霧裡,在解讀預言時不會模棱兩可,而讓偽聖鑽空子。
此經指出未來存在一個名為末劫的可怕時代,刀兵四起,人命如蟻,白骨遍野。此經的目的,就是為普通百姓安然渡過這個末劫增加信心,並指出了道路:諸善常做,諸惡莫為。自會保全性命,等來天地澄清、寰宇太平的時刻。這部預言讓老百姓在艱難承受災劫的困苦煎熬時充滿希望,因為上蒼已經為亂世末劫的結束有所安排,所以無需為未來感到無知與恐懼。曙光就在前方,隨著聖人的出現,刀兵劫難將會結束,萬世太平的幸福歲月必會來到。所以這部預言受到許多平民百姓的看重,珍藏於家中,幫助全家在將來能夠安然渡過末劫。
★吾今吐出帝王名,馬上多金銀。正是溪邊人耕田,莫向人人傳。欲識聖人名,溪邊耕田人。今往他鄉住,日隱山林間。
解析:
“溪邊人耕田”,溪的形狀是一條線,一條線下有田有人,這與《推背圖》“來自田間第一人”完全一致。指聖人名字隱含有“田、一、人”。
“今往他鄉住,日隱山林間。”林為雙木,林間說明要把雙木間隔開。是一個“木”。而且山林間本就都是樹木。故“日”字隱於“木”中。是一個“東”。
★吾知帝王姓,土木連丁口,吾知帝王名,三丁及二丁,其更連一字,更向腦中生(有的版本是“更向裡頭生”或“更向月中生” ),不用尺寸分。
解析:“土木連丁口”(本經還有一些預言詩句寫作“一木連丁口”),我們平常使用阿拉伯數字1、2、3、4來作數學代號。古人則經常使用甲乙丙丁這樣的天干地支模式來代替1、2、3、4等阿拉伯數字來記數,丁即四,丁口即四口,是一個田。木與田相連,是一個“東”,聖人的姓隱含有“東”,這與《推背圖》《武候百年乩》《乾坤萬年歌》等的預言完全一致。“東”正好是“田、一、人”的混合。
“三丁及二丁”,這一句將所有分析破譯人士難倒,不知是什麼意思。此處所指確實非常隱晦。好在我猜謎語比較厲害,且嘗試在此破解。
三丁及二丁,一般會認為是三丁加二丁,成為五丁。“及”通常是“與、和”的意思,如“老人及孩子都可以免費”、“ 陽光、空氣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但預言都不可從常理來揣測。“及”也有達到、成為的意思。如“進士及第”,就是達到進士這個等級,成為進士。此處“及”應解為“達到、成為”,是從三丁的團隊成為二丁的團隊,退步了,規模是變小,人員變少了。聖人的名字當與此有關。這說明,紫聖的名字裡的第二個字,含有“少”或“小”字。
一般“及”作“達到”含義時是向上有所進步,如“及第”、“及格”。人們在心裡形成了思維定勢。而此處含義卻正好相反,這也是此句很難被破解的原因。如果是“三丁及四丁”,人們就容易認為是指從三丁達到四丁的規模,人員變多。“三丁及二丁”則會被認為是三丁加上二丁,是五丁。預言之所以難解,正是因為預言家利用人們的各種思維定勢習慣,而設下陷井,從正常的含義與途徑來理解預言詩只能一無所獲。除非擅長腦筋急轉彎,否則想破解預言詩是不可能的。
另外,有的版本本句是“三人共兩手”,三個人應該是六隻手,現在卻只有兩隻手,那手就嚴重缺少了。反映的也是這個意思。三人總共才兩隻手,表示的是“少”這個含義,而無“小”之義。故這個字是“少”而非“小”。
“其更連一字”,說明在“東”“少”後還有一個字。是中國人常見的三個字的名字。
“直向腦中生,不用尺寸分”,結合後面的“懸針直向腦中生”,即為“懸針直向腦中生,不用尺寸分”。這才是預言名字第三個字的全部資訊。具體分析後文詳述。
★帝姓土木連丁口,帝名三丁及二丁,辰年辰月聖人出,懸針直向腦中生(其他菩薩說的版本還有“懸針直向裡頭生”或“懸針直向月中生”)。
解析:“帝姓土木連丁口,帝名三丁及二丁,”分別指“東”“少”兩個字。也有的版本是“帝姓一個連丁口”,“一、個、田”合起來也是一個“東”字。
“懸針直向腦中生”在其它版本裡則是“懸針直向裡頭生”或 “懸針直向月中生”。現結合前面的“不用尺寸分”,詳細逐一加以分析。
懸針當是一個“十”,像是一個懸起來的針;而並非“|”,因為這裡強調這根針是懸起來的,既然是懸吊著,就會有一個天花板式的支撐物,用來放置吊這根針的繩子。“十”的一橫就是這個懸吊著“|”的天花板。如果缺了這個“一”,這根針就不是懸針,而是插在地上的立針。
“懸針直向腦中生,不用尺寸分”是指這根懸針將字分為左右對稱的兩部分,故這個字肯定不是左右兩部分,如“計”,懸針將“計”字分開後的兩部分是不可能對稱的;而應是上下兩部分,這個“十”則是這個字的下面,如“畢”“卒”等,看起來全字完全由懸針一樣的單針支撐而立。這種懸針式的字並不多,查閱字典發現正好是十個,即 “畢、卒、卑、羋、阜、華、單、卓、午、半”。
“羋”是姓,一般不會作名字的第三個字。“卑、卒”是貶義字,沒人會將它當作名字,何況是紫微。所以真正可能的是“阜、卓、畢(即畢)、午、半、華、單”這幾個字。
“懸針直向腦中生,不用尺寸分”,腦是頭部,這裡指字的上部分。懸針從字的上部生出來,將字分成左右完全對稱的兩部分。
“懸針直向裡頭生,不用尺寸分”,意味著這根懸針會從“裡”的上頭,即“日”中出來,插在“日”的正中間把日分成左右對稱的兩部分。
“懸針直向月中生,不用尺寸分”,意味著這根懸針是從“月”的正中間出來,把“月”分成完全相同的兩部分,由於“月”本身並不對稱,所以這個“月”的左邊應該不是一撇,而是一豎。類似於一個少了最下一橫的“目”。腎、背等字的下面就是這種“月”字。
總之這根懸針,也就是“十”,會將上面的部分分割成左右對稱的兩部分。“十”插入的字其形狀類似“日”或少了最下面一橫的“目”,也就是“兩豎三橫”。符合這一條件的只有“單、華、畢”這三個字。具體應該是哪個字,需要結合其它預言,如《步虛大師預言》《武候百年乩》等進行確定。這些預言都是暗指的同一個人。
★直言一木連丁口,只在牛頭首;更有三人共兩丁,直上座朝廷;只是其中有一字,懸針直上月中心;凡人難悟清,他是帝王名,世人不要相欺妒。
解析:
“直言一木連丁口”,是一個“東”字。“更有三人共兩丁”,本來三個人的團隊,一點數卻發現一共只有兩人,人數比正常的要少。這與“三丁及二丁”“三人共兩手”表達的含義一樣。
“懸針直上月中心”,前面已經分析過,是“單、華、畢”這三個字之一。
★江邊迎聖主,保守一破田,女子頭上角,男子尾倒懸,官中用木值,百姓用紙錢,過得子醜年,方見太平年。
解析:
“江邊迎聖主”,表明聖人家鄉在長江邊。“保守一破田”,這同“田間再出華盛頓”(武候百年乩)一樣,是對紫微姓名的暗示。“田”的兩頭由“一”破出來,是一個“申”。
“女子頭上角,男子尾倒懸。”如果紫微是個女子,這個字頭上生角,比如“單”,是個頭生兩角的字;如果紫微是個男子,則此字有尾倒懸,字的下部有尾巴似的撇捺,如“才”,下麵的一撇就如同一條狐狸倒懸時垂下的尾巴。
“官中用木值”,先來看“官中”。“官”是寶蓋頭“宀”,象一個蓋子,將下面的部分“”蓋住。這裡需要將“官”看成是一個象形字,有如一容器。“”被放進此容器內,再用蓋子蓋好。我們家裡的罎子都有蓋子,揭開蓋子,看到的東西,才是罎子中放的東西。沒人會把蓋子當成罎子中放的東西。故“官中”指“官”這個字被寶蓋頭“宀”所蓋住的部分。將“官”去掉蓋子,得到的 “”,就是本句“官中”所暗指的東西。
下面來理解“”的含義。
從“官”字的結構來看,甲骨文字形從“宀”,其本義為屋舍、廬舍,以宀覆眾,則有治眾的意思。“官”字的下半部分為“”,是“阜”的簡寫, “宀”表示區域、範圍;“阜”則有盛、多之意。“阜”省居於“宀”之下,形成一個“官”字,表示在一定範圍內管理眾人,是為國家和君王管理相關事務的人員。“阜”的甲骨文像山崖邊的石磴,本義為土山,寓意為官者要站得高看得遠。“宀”與“阜”結合後簡寫為“官”,寓意為官者要使轄區內物阜民豐。
而左耳旁“阝”的來源也是“阜”,是“阜”的簡寫。“阝”讀音為fù,同“阜”,用作偏旁。百度百科指出:“左耳旁‘阝’由‘阜’(fù)字變形而來。‘阜’字本義為土山,故從左耳旁的字,本義多與山地、地形相關,如‘陵’”、‘陡’、‘險’、 ‘陸’等。”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同“阝”,兩者在字形與字義上都是相似相通的。因為它們的來源都是“阜”。
也就是說,“官”字中被“宀”所蓋住的部分“”與左耳旁“阝”相同。“官中用木值”暗示這個“”也就是“阝”是要被取用的。
這表明,聖人名字裡的這個字是以“阝”為偏旁的。
“用木值”,是指這個字需要將“木”加進去。木的兩條尾“八”確實是如同兩條倒懸的尾巴。把一個雙尾狐狸懸吊在樹上,狐狸尾巴垂下來,就會是這個樣子。這證實紫微是一個男子,故這個字需要有尾巴倒懸的結構。“木”與“申”結合,是一個“東”字。”再加上“阝”,這個字即為“陳”。《五公經》一再指出聖人的姓裡隱含了“東”字,百家姓裡含“東”的姓以“陳”為典型代表。其它的很難找到。但中國姓氏多種多樣,不排除會有生僻姓氏符合這一條件。由於此處預言進一步指出此姓以“阝”為偏旁,故“陳”即是聖主的姓。
預言詩為了藏住天機不輕易外泄,都會設下破譯的障礙,增加誤解的可能。“官中用木值,百姓用紙錢”,初看,大家會認為這是與棺木、紙錢這樣的白事有關,由於這是對末劫的預言,各種災難慘像在本預言詩裡屢見不鮮,不足為奇。“官中”與“百姓”相對,“木”與“紙”相對,貌似一幅對仗頗為工整的對聯,為破譯增加了難度。人們難以想到在此須將“官”視作一有蓋容器,去掉蓋子方為正確的“官中”結果。
而“陳”,顯然其右部的“東”是“田、一、人”混合體。這與《推背圖》的預言一致。
通讀中國關於紫微聖人的各種預言,發現都跟這個田有關,如“溪邊耕田人”( 五公末劫經)、“那時走出草田來”(乾坤萬年歌)、“田間再出華盛頓”(武候百處乩)等。這說明“田”必定與紫聖的姓名有密切聯繫。或許,兩者在古時是通用的,在讀音與字義上都類似。古人預言,經常會用這種隱晦的手法來暗示。
陳:字從阜,從東,東亦生。“東”本義為“生長之方”,轉義為“生長五穀”。“阜”本義指“土堆”,轉義指“土埂”。“阜”與“東”聯合起來表示“土埂圍成方塊形的田,裡面種植五穀”。本義:五穀整齊排列的方形田塊。
“陳”與“田”二字在古代互通,因為“田”本義就是“方形土塊",上面栽種的五穀像軍人那樣排列整齊。陳字亦用為“陣”。因為古代軍陣通常為方塊形。上古的陳和田的讀音都是複聲母,陳*drien田*dlien。現在中國不少地方口音,如福建土話,“陳”與“田”的發音都是一樣的。
★要知聖人名出處,海上尋溪路,守貞志滿座高堂,名在月中藏(有的版本是“名在目中藏”)。
解析:“海上尋溪路”,海與溪都是含著三點水“氵”的,表明聖人所在的地方與水關係密切。在這麼多水裡“尋”找聖人,那肯定難免會沾上水。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所以“尋”沾水而變成了“潯”。聖人與這個“潯”字必定關係密切。
“名在月中藏”, 這與“懸針直向月中生”一樣,前面已有分析。是指這個字含有“兩豎三橫(“月”字左邊一撇改成一豎)“名在目中藏”則是指這個字含有“兩豎四橫(目)”。 又本經多次指出此字從中間出來的一豎“不用尺寸分”,左右相對稱,故只有“單、華、畢”這三個字符合這些條件。
★寒門草堂外,柴房爐火邊。海上尋蹤跡,得見先天祖。
解析:“寒門草堂外,海上尋蹤跡,得見先天祖”。這句話指出聖人降生于寒門草堂。要想見到聖人,需要去海上尋找。“海上尋蹤”是一個對聖人家鄉的暗示。《五公經》裡多次提到“海上尋溪路”、“海上尋蹤”。 這是表明紫微家鄉與“潯”有關。
★聖語相傳道化強,貴人多應出東方;江東聖主號天臺,貴人多應此方來。
解析:“貴人多應出東方,江東聖主號天臺。”此處的東方是指中國東部。“江東”指長江以東的江南區域。之所以有這個地理概念,是與長江的走勢特點有關的。長江從起點到九江都大致上是東西走向。在九江這裡開始轉彎,從九江到南京這一段成為南北走向,斜45度角向東北方向而去,直入南京。原來的長江南北岸此時就成了東西岸。江東就是指九江以東、長江東岸的這一片地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
★欲識聖人處,多應在東江。欲識聖人姓,草蓋水中央。
解析:“欲識聖人處,多應在東江”。聖人的家鄉與江有關,或者在長江邊。這個東江應該是中國東部含“江”的城市。中國名字裡含“江”的城市有陽江、湛江、鎮江、江陰、牡丹江、內江、江門、怒江、麗江、黔江、潛江、九江、綦江。中國東部的則只有江陰、鎮江、九江。紫聖家鄉當為以上三市之一。由於上面分析得知紫微與“潯”有關,潯是九江的古稱,故阿紫應是潯陽九江人。九江是江東地區的起點,長江在此處大轉彎,向北進入南京。這與“江東聖主號天臺”指出的聖主出於江東相吻合。
“欲識聖人姓,草蓋水中央。”“草”為“*、十、日”的結合體。這表示此字是“*、十、日、”與“水”的混合體,且“*、十、日、”在“水”的上面。“水”在此處只保留兩側的撇與捺,是一個“八”。因為“水”的中央形似一個“十”已被“草”蓋住,只有“水”兩側的“八”才會顯現出來。
草鋪在水面上時,初時會浮在水面上。草是吸水的,吸水後就會比水重,沉入水底消失不見。這表明此處需要將“*”去掉。
綜合起來,是將“十、日”與“八”結合起來。正是一個“東”字。“陳”正符合這個結論。
紫微聖人是東方天帝伏羲轉世。伏羲大帝與“陳”這個字有頗多淵源,他當初首次下生于華夏,作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以伏羲為名一統天下時,定都于“陳”地(今河南周口,古稱陳州)。伏羲此次為了救世而再臨成為紫微聖人,乃是帝星紫微星下界。紫微星即北極星,古名為勾陳一,是勾陳星宿的第一顆星(現代天文學上名為小熊星座α)。故紫微聖人選擇以“陳”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