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大宗教所信仰的救世主——彌勒Maitreya、彌賽亞Messiah、馬赫迪Mahdi、密特拉Mitra是同一人

「蓮華金剛藏班智達大持明金剛阿闍黎」第二版 1400-50.jpg

(馬赫迪阿拉伯語مهدي mahdī),或譯麥赫迪邁赫迪,意為「導師」,是伊斯蘭教教典中記載的將於最後審判日之前7年、9年或者19年降臨世間的救世主

馬赫迪的概念在《古蘭經》內沒有清晰的體現,但是穆罕默德在《聖訓》中多次提及。根據伊斯蘭傳統,爾撒基督教中稱為耶穌)會再次降臨人世,以穆斯林身份和馬赫迪並肩作戰。 )

全世界幾乎所有靠譜的預言都提到在我們這個時代將出現一位救世聖人,稱其為末世聖人、救世主或者彌賽亞,並且聖人將來自東方中國。種種證據顯示,猶太教與基督教預言的彌賽亞Messiah與佛家預言的彌勒Maitreya、道家預言的紫薇聖人、波斯襖教(拜火教)的救世主密特拉Mitra、伊斯蘭教救世主馬赫迪Mahdi是同一個人。

彌勒Maitreya是音譯。彌勒作為一個曾為古代文明世界所普遍信仰的人物形象,他最早的基本含義是兩個:朋友,和平。這都跟太陽有關,彌勒是類似歐洲太陽神神話傳說中阿波羅這樣的神。雖然我們普遍認為彌勒信仰源於印度,但實際上,它是古代包括希臘羅馬在內的所有文明世界裡所共同接受的一個信仰,因而也是佛教當中的國際性極強的一個信仰分支。

彌勒和彌賽亞的關係緊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亞、北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流行著一種未來救世主的信仰,當時人們普遍相信,有這樣一個神給人無窮的希望,它在未來會許諾、保證給你一種幸福。這種信仰就是基督教聖經《舊約》當中彌賽亞的信仰。

據季羨林大師和其徒弟錢文忠考證,早期佛經的原本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亞和古代新疆的語言文字寫就的,並不是規範的梵文。因此,「彌勒」 Maitreya很可能是從吐火羅語的metrak翻譯過來的,這個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愛)有關.

而猶太教、基督教等待的救世主名叫「彌賽亞」,英譯文Messiah,是從希伯來文Masiah(有時寫為mashiach)翻過來的。Maitri和Masiah二者拼法十分接近。

原來東西方等待的是同一個神?

季羨林大師和其徒弟錢文忠教授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佛家與基督教之間的聯繫,那就是「佛家的未來佛彌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是同一個人」。

公元前300年 左右開始盛行的彌勒信仰,實際上就是匯聚了當時文明世界所有善良美好的東西。彌勒的幾種精神內涵:一是慈悲,所以彌勒也叫慈氏,是慈氏菩薩,這個取的是意譯;二是光明;三是希望。所以彌勒信仰從一開始就是人類整個文明世界的一個優秀文化凝聚體,在佛教當中找不到除此之外的第二個菩薩或者佛具有如此廣闊而深 厚的國際文化背景。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誤區,就是人們認為彌勒菩薩只在大乘佛教才有。他們認為小乘佛教是沒有菩薩的,小乘只有羅漢,菩薩是大乘佛教一個特殊的佛教思想。但實際上,彌勒信仰牽扯到整個一部佛教文化史。小乘佛教里就有彌勒,大乘佛教里當然有彌勒,在密宗佛教裡面也有彌勒。在巴利文的最早的經典當中,就已經有關於彌勒佛的大量記載。

從小乘到大乘,彌勒佛逐漸地豐滿和發展起來,實際上彌勒佛在佛教發展史上大概跟觀世音的信仰一樣,基本上是處在小乘和大乘轉變的關鍵,他的成佛象徵著佛教進入大乘階段。可以說,彌勒佛吸取了當時文明世界,包括印度在內所有關於希望、未來、友誼、和平、光明這樣的多種含義,通過中亞傳入中國內地。傳入後,它馬 上就在中國文化中擁有了自己非常特殊的生命。

彌賽亞、彌勒發音相似,同為至尊。

彌賽亞即Messiah,是天的主神,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彌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乃眾王之王、眾王之尊。

佛經與聖經都描寫了救主降世拯救眾生之後,人類會迎來新天新地。

《彌勒下生經》:「 國土咸富盛,無罰無災厄;彼諸男女等,皆由善業生。地無諸棘剌,唯生青草,履踐隨足,喻若睹羅綿。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諸樹生衣服,眾彩共莊嚴;樹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實。時彼國中人,皆壽八萬歲,無有諸疾苦,離惱常安樂」。

 《聖經》《以賽亞書》(65:19-20):「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其中必沒有數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以賽亞書》(65:23-25):「他們必不徒然勞碌, 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羊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這一切都不傷、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聖經》《啟示錄》22:2這樣描寫新天新地:「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註:「樣」或作「回」),每月都結果子,樹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佛經與聖經對新天新地的描寫都提到進入新天新地的人長壽,常安樂,無罰無災,花果充實,美味充足,物與物之間極為和諧,沒有爭鬥。

復活節在西方叫「Easter」,其真正的含義是「東方人」,其實就是上帝在啟示人們,神再來時將在「東方(East)」的國度「復活」。復活節之所以為是「東方人」,就是指基督徒都在等待著神自東方中國復活而成長為末劫的救世主。東、西方人苦苦等待神的回來,其實他們等待的是同一個人。這場涉及整個人類的大救度將超越一切人類的文化與宗教,是神在兌現自己的承諾。神承諾,在末劫來臨之時,會有神下凡救世,幫助人類逃脫劫難,邁向全新的時代。

公元前一世紀波斯襖教在中東傳播。在早期的原始社會,處於神靈多元化時期,沒有一個唯一的「造物主」的概念。在眾神中逐漸發展出了「主神」。密特拉神象徵著太陽,被敬拜為太陽神。密特拉(Mitra)原意是「契約」,也被視為「契約之神」。

眾所周知,基督教(包括猶太教),佛教和伊斯蘭教是現今世界的主要宗教,這些宗教都以不同的方式闡述了我們世界的起源。有許多人認為,這三大宗教是人類的最初始信仰的宗教。但是事實上,曾經有一個風行一時的宗教-密特拉教。密特拉教對這三種宗教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波斯襖教與密特拉教崇拜的密特拉神是史前文明社會-雅利安人曾信拜的神。後來隨著雅利安人分化為伊朗和印度兩個支派,對密特拉神的崇拜得到了不同特徵的發展。密特拉教起源於波斯(今伊朗),在公元前一世紀至五世紀期間曾鼎盛一時。在早期的原始社會,處於神靈多元化時期,沒有一個唯一的「造物主」的概念。在眾神中逐漸發展出了「主神」。密特拉神象徵著太陽,被敬拜為太陽神。它是較早具有一神論萌芽的宗教崇拜。密特拉(Mitra)原意是「契約」,在萬物有靈的原始人類思維中,人需要和各種事物的「靈」訂立契約,也被視為「契約之神」。

密特拉教主張的二元論對世界各個宗教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二元論指「主神」是對立的兩方,光明神阿胡拉.馬茲達和黑暗神安格拉.曼紐,世界成為善與惡,正與邪不斷爭鬥的場所。這也正是佛教的「因緣所生」,基督教的神耶和華,耶穌與撒坦和中國太極中的陰與陽。

有學者認為,在猶太教中神選定的救世主-彌賽亞一詞-也是源於密特拉神的名字『Mitra』,基督則是「彌賽亞」的希臘語對應詞。雅利安人的密特拉神對佛教的影響也頗深,佛教中彌勒(Maitri)和彌陀(Amita)名稱都源自密特拉(Mitra)。在基督教和密特拉教中都直接地提到了「邏格斯」(英文Logos,中譯為道,道成肉身的意思)。兩者都在等待宇宙大火災之後的最後審判和再生。

天極崇拜世界觀的成熟形式就是帝制。「基督」是希伯萊文「彌賽亞」的希臘文對語,「彌賽亞」直譯之義是「受膏者」,原義是指尊貴的王或大祭師配享的香膏抹身之禮。而「彌賽亞」之「救世主降臨」內涵,追其根,則是來自波斯祆教的教義:瑣羅亞斯德的第三個兒子將於末世降生,成為「救世主」。在居魯士大帝解放巴比倫之囚後,猶太人中就開始有了「救世主」信仰,「彌賽亞」也開始具有「神指定的救世主」之涵義。

「伯利恆之星」很可能就是當時新的北極星,「東方三博士」是波斯的占星士,他們依據自己的天文知識,推算出有一顆星將運行至「天極」方位,成為新的「帝星」,便追蹤此星數年,直至「帝星入位」。在天人合一觀及天極崇拜觀下,「帝星入位」預示「萬王之王」將降生,而這恰對應了伯利恆的一名嬰兒降生,遂有馬槽之拜。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早已不復大衛、所羅門時代的顯赫榮光,只是羅馬帝國的一個殖民地,受原先波斯帝國的影響,期盼偉大復興的「彌賽亞」信仰大興。猶太王和大祭師們本就享有「受膏者」身份,但老百姓想必並不認那些與羅馬帝國勾結的統治者是「救世主」。《聖經》中則記述:伯大尼的馬利亞因為耶穌讓其兄弟拉撒路起死回生,便拿出家中珍藏的「真哪噠膏」,給正在法利賽人家中作客的耶穌抹腳,認其為真正的「彌賽亞」。這種「民間加冕」,致使耶穌也惹來了殺身之禍。法利賽人先是將信將疑,而進入耶路撒冷的耶穌,最後還是被猶太人當成「偽彌賽亞」送上了十字架。

法利賽人保羅創立基督教時提出:耶穌肉身是大衛的子孫,靈則是來自上帝。福音書中耶穌反問法利賽人關於「基督是誰的子孫」的記錄,則成了最重要的神學證據之一。福音書中耶穌其實從未自稱「基督」,提到「基督」的幾條記錄都是類似的反問和模稜兩可的話。但不管怎樣,耶穌和法利賽人的討論,反映出了「彌賽亞」概念從受命上帝的世俗之王向道成肉身的上帝之子的轉變。保羅後來的解釋是:因為耶穌顯示了一系列的神跡乃至復活之類的「大能」,故既是大衛的子孫,又是上帝之子。

公元前後的救世主信仰大興,其主陣地應該也是在前老大帝國波斯疆域,最後在中亞形成大乘佛教彌勒崇拜,以色列這個小國只是搭便車,但因羅馬帝國皇帝後來皈依了天主教,「基督」遂成西方文明主流話語。

波斯占星士在西方找到了「彌賽亞」和「轉輪王」。

在東方,則形成了早期大乘佛教的「彌勒崇拜」。季羨林先生考證「彌勒」的發音是來自吐火羅語對Maitri的轉譯。「彌勒」(Maitri)和「彌陀」(Amitā)名字都源自密特拉(mitra),都來自佛教對遠古雅利安神話的吸收改造。 波斯語的「慈愛」與《奧義書》的「慈氏」為同一個詞「Maitri」即「彌勒」。精通梵文的玄奘曾堅持把Maitri譯作「梅旦利耶」。古老的密特拉神在佛教中被改造成了具有「彌賽亞」性質的「未來佛」。 光明兄曾作一詩:地火祆成密特拉,羔羊西祀彌賽亞,摩尼廣播光明使,大乘東傳彌勒慈。

實際上,在聖經中並沒有耶穌的生日記載,而這一天卻恰恰是密特拉神的生日。所以,現代考古專家們推斷,當時基督教為了拉攏密特拉教的會員,特地選了這一天作為基督教的節日。而且基督教中的復活節吃蛋的傳統,也是來自密特拉教。當代的猶太商人們非常的重視遵守契約合同,將它視為與神的協約,從這個猶太傳統觀念中我們也不能難看出這是襲承了密特拉神的契約守護神之意。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人類早期文明對世界觀的認識並沒有很大差別。只是後來佛教和基督教思想的崛起才明顯形成了分支,大乘佛教趨向於「空性」和「無我」,而基督教和7世紀興起的伊斯蘭教,則趨向於「唯一神」,繼在神的絕對權威指導下拯救「自我」。「唯一神」的源頭或許只有神知道, 「空性」的源頭或許連神也不知道,但「不知」就是「真知」。

當世主要宗教在創立時都曾不同程度得到過天啟神諭,得到過外星高等文明的精神傳輸。如果沒有得到神的庇佑,一個宗教是走不遠的。數千年來流傳於人世的救世主信仰其產生顯然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神對芸芸眾生的一個承諾,代表著神對人類的愛護與庇佑。

在公元前 1500-1000 年的近東地區(Near East),繼輝煌的蘇美爾(sumer)之後一直被不同的蠻族所侵略。這裡廣泛流傳著一個救世主必將在未來降臨的神話。

興盛於公元前五世紀的佛教開始形成對救世主彌勒Maitreya的信仰。

而興盛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襖教開始形成了對救世主完備的理論與信仰,並對救世主進行了命名——密特拉Mitra。

猶太教的救世主是彌賽亞Messiah。

可以看出,Maitrey,Mitra,Messia,在拼寫上是很相似的。這絕非偶然。

令人驚奇的是,三個完全獨立發展的宗教,在對未來救世主的命名上,異曲同工,有了殊途同歸的結果。

可以想像,救世主信仰在數千年前流傳在歐亞大陸,被廣大民眾所崇拜信仰。而這個救世主被神諭命名為maitri。這對人類各大宗教的信仰產生了直接影響。而這個信仰又被各大教派所信奉,連名字也繼承了過去。無論是猶太教、基督教、佛教,在救世主信仰上,高度相似,淵源極深,可謂是一脈相承。

這發人深思。

顯然這並非偶然,而是神諭與天啟在指導著這一切。

只因這些宗教在創立時都受到了天意與神靈的指導,使它們未曾在救世主名字上有過偏離。救世聖人將會得到這幾大教派的共同承認。故沒有出現每個教派各推出一個救世主這種情況。也就是說,這些宗教在成立之初,就已經註定了最終會擁有同一個精神領袖,即他們所信奉的人類救世主。

一切證據都表明,密特拉、彌勒、彌賽亞都是指的同一人。

伊斯蘭教也有末世救世主的信仰。其救世主是馬赫迪 (Mahdi)。意為「被引上正道的人」,用來稱呼末世復臨人間的救世主。這個Mahdi,據考證,與密特拉Mitra淵源甚深,很可能源自密特拉信仰。

顯而易見,馬赫迪這個伊斯蘭救世主如果存在,不會是一個不同於彌勒、彌賽亞的救世聖人。諸多預言均顯示,救世聖人只有一個。而這些救世主其名字非常相似,這不是偶然的,顯然其有共同的淵源,得到過相同的神喻。

可見當世這些教派,雖然教義上諸多紛爭,各不相服,卻在其信仰的救世主人選上達成一致,這也為這些宗教的最終統一打下了關鍵基礎。

而這個救世主,即為道家在其諸多預言裡所指出的紫微聖人。故預言皆稱紫微聖人為三教聖人,確非虛言。

通過這些宗教的共同信仰與古今中外諸多預言,都直指末劫的救世聖人將會一統各大宗教,天下一家,建立一個大同美好萬世和平的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回家的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